复合灾害频繁重建须考虑岁月考验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9月10日
- 浏览次数:4163
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等地发生罕见旱灾,导致一些树木枯死,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震,诱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8月7日,甘肃舟曲又发生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人们惊呼,这是极端灾害,是由气象条件和地壳活动异常而引起的。其实,今年这些灾害都可被称为极端复合灾害。以前,对自然异常变化直接产生的风灾、地震等称为自然灾害,而对诱发的滑坡等灾害称为次生灾害。其实,这两种灾害都是由于存在灾害链而产生的复合灾害。复合灾害比单一自然灾害更复杂,笔者将对此作些探讨。
自然界存在灾害链 相应产生复合灾害
自然界中的灾害主要有三大类:1.气象灾害(或气候灾害),如风灾、旱灾、洪灾、冰雪灾害等等。风灾,特别是台风灾害,伴随着暴风雨而诱发洪灾及大量滑坡泥石流。我国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带曾发生这类灾害,造成重大损失。但经历长期的台风灾害,当地对这类灾害已积累了相当的防灾经验,通常会根据有关台风预报,将危险地带的居民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点。2.地质灾害。如地震常诱发大量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更多的伤亡;而洪灾也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重大伤亡。3.生物灾害。今年初的西南旱灾,实际上诱发了植被死亡,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人们的生活,构成了生物灾害。生物灾害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震等大灾后也常诱发疾病流行,构成生物灾害。
根据历史的惨痛经验,在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政府对防治疾病流行采取了有力措施,切断了地震灾害与生物灾害之间的灾害链,从而制止了疫情的发生。这表明,当前人们难以凭借人力因素避免大灾发生,但可以切断灾害链,减少伤亡。
复合灾害发生的时间效应
复合灾害的发生,其中存在不同的时间效应。
以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诱发海啸而言,在其发生地震前两天,我国广东一水井,地下水喷出约50米高,在北京地区也收到次声波(北京理工大学),在东海进行的大陆钻探,于5000米深的地下观测到氦(he)、氩(ar)气体的异常(中国地质科学院),这些反应均为震前反应。而发生地震时,我国10多个省份的地下水(国家地质局的监测资料)发生突发性反常升高或降低,称为同震效应。这种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与降低,其实也是一种灾害现象。
汶川地震同时诱发了数万处山体滑坡、泥石流,这是同震效应,也是同时复合灾害,即发生地震的同时,随着p波(纵波)到达,引起房屋、岩石上抛破裂,接着s波(横波)到达,对房屋和岩土体产生水平推移破坏,相应出现房屋倒塌和滑坡的发生。玉树地震同样是同时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也是同震效应的复合灾害。
但今年舟曲以及映秀、绵竹、都江堰等地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却都是双重的复合灾害,即汶川地震时诱发岩石进一步破坏,但没有发生灾害,而是滞后潜伏的灾害。舟曲在今年极端气象条件——暴雨的诱发下发生了这次重灾。没有“5•12”汶川地震的影响,单凭今年的暴雨,可能诱发的复合灾害要轻一些。所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认为,今年舟曲和映秀的泥石流灾害,应与“5•12”地震有关。这是滞后复合效应,也是双重复合灾害。
灾后重建的思考与科学准则
灾后重建,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一切应从灾区人民的利益出发也是毋庸置疑的。在救灾时,必须争分夺秒,只要有一份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以抢救灾民的生命,这是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多次灾害中指示的救灾原则。
而在灾害重建中,就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确切地弄清灾后的地质环境变化情况,采取正确的重建或异地建设的措施。而不要在没弄清楚基本情况时,就匆忙地盖房子、修复城市原貌。
对救灾而言,速度要快。对于重建而言,速度要相对“慢”。“慢”不是消极,而是先抢基础地质调查,之后才是施工盖房。
前面已谈到,大灾后还有滞后效应,这就需要考虑,岩土体尚未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带已遭受的破坏程度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灾害的危险度,要对这些进行深入评估。这个调查监测也是需要过程的。
特别是,应当考虑到今后还可能发生灾害链的情况,比如可能还会有极端气象影响,可能还有强震发生,应如何更好地重建。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依据,以作为灾区重建的重点依据。
吸取教训以进行灾后重建
对比唐山、汶川、玉树和舟曲,人们应当得到一些深刻的教训和认识。刚发生汶川地震时,人们在救灾中感叹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还厉害;发生玉树地震时,人们感叹高原救灾难度很大;而发生舟曲泥石流时,人们感叹泥石流灾害比地震还厉害。
其实,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是一个平原地区城市被摧毁,但这主要是地震灾害,相对诱发其他地质灾害的规模小,所以是单一震灾为主。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山峡谷地带,受印度洋板块影响,这一带平均20年左右就有一次6~7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多,还有气爆、汽蚀现象。玉树是高原地区,构造复杂,附近城镇不多。舟曲泥石流只有100多万方,然而形成的堰塞湖处在县城中,要消除这类堰塞湖,比由地震诱发的山体滑坡堵江而形成的唐家山等30多个堰塞湖要困难得多。今年在映秀等地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也说明灾区重建仍须考虑今后的极端灾害。
重建应经得住时间考验,安全第一
看到灾区的惨状,人们都希望马上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活,特别是当地领导会有急切为灾民谋福利的心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的丰碑应当是让灾民有安全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让灾民住进稳固安全的小房,比住在基础不稳或可能再发生灾害的高楼大厦要实惠踏实得多。
灾后重建,必须要考虑到今后岁月的考验。长江三峡修建初期,有人呼吁应重视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但有些部门的领导认为“只要挺过17年,就没事”,这17年是施工期,认为库容393亿立方米,滑坡滑到库区也没关系。这一想法就没有考虑到在有人居住的地带发生灾害的问题。经历了今年7.5万立方米/秒的洪峰和暴雨考验的长江三峡枢纽,经过三期地质灾害处理相对就稳定些了。
所以,灾区重建应当把目光放远些。有人只看到眼前的业绩,而不考虑复杂的地质条件。人们应当知道,工程不是万能的,“人定胜天”不是无条件的,只有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才能“胜”天,这个“胜”也只是不受或少受自然灾害的威胁。
就今年不断发生极端灾害的情况,针对有关灾区重建问题,笔者最后提出一些看法。
1.灾区重建必须掌握灾后变化的地质环境条件,认真作好规划再实施。
2.灾后重建必须考虑今后可能发生的气象、地质极端灾害产生的复合灾害的防治。
3.各种人工措施和工程建设,应当考虑要经得住岁月的考验,不能出现不良工程效应而产生复合灾害。
4. 重建灾区的丰碑,应当树立在安居乐业的老百姓心中。
5.人口集中的城镇更应注意气象、地质等复合灾害,应有稳定的地质基础和通畅的泄洪通道。(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耀如)
来源:科学时报
- 映秀打造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新房堪比别墅 图
- 汶川地震灾区有望提前实现恢复重建目标
- 2010年上半年我国重大灾害频发 灾害损失巨大
- 青海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应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启动
- 陈淮:“中国一半以上住房15年后要拆除重建”
- 部署灾区危房评估鉴定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 舟曲重建:初步确定为原址原建
- 住房城乡建设部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组启程
- 进一步做好舟曲灾区供水保障房屋受损评估鉴定和恢复重建工作
- 目前我国有近70%的城市受到各种灾害威胁
- 中国首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将在四川大学诞生
- 应对暴雨洪涝灾害 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 灾后关注:什么房子最抗震?
- 勿轻视自然灾害 建筑防损很重要
- 国务院关于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 中央财政1.5亿元支持灾情严重农村中小学恢复重建
- 全国建筑设计专家交流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经验
- 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 甘肃文县截留亿元地震重建基金 灾民新房成危楼(图)
- 汶川地震三周年:重建学校成为最安全建筑
- 涅槃重生 北川在重建中实现包容与跨越
- 我国应对灾害法规体系形成
-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 2011年7月全国地质灾害同比减轻 警惕8月地灾高发
- 《2010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会议召开
- 国务院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已覆盖全国八成山地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