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空间迈向可持续发展 -k8体育

上海城市空间迈向可持续发展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0月22日
  • 浏览次数:5072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

  2010年会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在城市空间和环境方面将推动上海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城市。在准备以及举办会期间,上海城市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上海将重塑城市空间,构建并完善城市结构,组成一个星座性的城市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了再城市化时期,重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将精英的宜居城市转型为大众的宜居城市。2010年世博会已经使上海成为了一座宜居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充满先锋性和实验性,永远在探索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形态,永远以包容的态度接纳新的理念和新的功能。

  在过去60年中,上海的城市空间经历了全新的变革。如今,上海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现在的上海,大概有两万座高层建筑,其中1000座都超过了100米。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在城市综合实力、建筑品质方面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在城市空间和环境方面推动上海向更宜居的方向迈进。

  上海世博会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追求体现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上,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中国古代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在中国的古老哲学中,和谐意味着道,也就是适宜、包容和平衡,蕴涵着社会伦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人与社会的平衡、自然与社会的平衡。2000年之前,孔子说过“礼仁为美”,这个意思就是说人们住的地方要有仁德,中国古代的城市结构就是宇宙和城市观念的投射。

  它形成的是星座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但是只有一种形态和秩序。通过城市建设的网络,上海的城市空间有了很大变化。要建立新的城市系统,然后在上海、周庄建立一些卫星城。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战略性变革是从城市的单一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为多心组团式结构,从关注中心城区的发展到城市和郊区的共同发展。还有就是从忽视城市环境到注重城市环境品质、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受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驱动。上海世博会的选址,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原来是计划新建一个世博园,离城市非常远,后来改在黄浦江两岸的工业地带。

  政府开始通过立法保护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如外滩滨江地带和外滩园地区的改造,将过境交通引入地下,注重人性化的空间。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和建筑建立了近80处创意中心,还规划了97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

  世博会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今年上海建成约422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并投入运营。50%的出行是通过公共交通,其中35%的出行是使用轨道交通。在世博会举办过程中,有无数场论坛、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未来的城市发展。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出了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管治技术的交流。

  上海未来的发展将会关注黄浦江的滨江地带,将会建立一个综合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也将辐射整个中心城区。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正在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中国在1979年的城市化程度只有18%,1999年提高到30%,2010年则提高到50%。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2007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平均的发展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4%。从1980年之后,快速的城市建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很多上海工业重组工作迅速展开,大家开始探讨浦东地区发展的可行性。由于浦东的发展,使黄浦江成为了城市的核心,带动了黄浦江两岸经济的发展。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而言,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容。在历史上,上海作为多元的国际大都市,人口、文化、民族、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

  城市化在中国,特别在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定要优化城市环境,建立一个有创意的经济和产业,这也会大大提升工业结构和城市的结构。为了很好地处理城乡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平衡的城乡发展,要去除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要去除城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同时还要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意水平。从历史上看,上海作为远东最繁华的都市,最初只适于精英居住。而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底层居民来说,生活是非常困难的。钱钟书先生在1947年的小说《围城》中说,上海希望每个新的人都像带壳的蜗牛,随身带着自己的宿舍。

  上海的人口密度,在有些区域属世界之最,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是郊区的24倍。1978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3平方米,2009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7.2平方米。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居住区的环境和房屋造型也在不断改善。

  在城市的各个地区,在环境、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生活服务、居住条件以及居住文化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100多年来形成的中心城区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8平方米,而在中心城市的9个区内,有7个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低于这个指标,有的区还不及这个标准的20%。浦东的开放、开发标志着上海进入了再次全新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的空间和城市的产业进行了全面重组,实现了城乡互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上海进入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上海正在建设一个和谐的宜居城市。这些数据也显示出上海不同区县的差异性。可见,上海从精英时代走向公众时代,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目前,上海建立了不同的产业园区,上海的相关区县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在整个上海的大规划中,也有最新的产业园区,如高新产业区、总部经济区等。虹桥大枢纽区是一个很好的低碳实验区域,上海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基础生态空间。上海开创了两个生态居住实验区,希望上海有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郑时龄

更多
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