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专业教育模式改革需以社会问题为核心 -k8体育

中国建筑专业教育模式改革需以社会问题为核心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3月25日
  • 浏览次数:3956

  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促使我国的大学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将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作为未来的教育目标。以社会问题为核心的建筑教育体系,突出了建筑学跨越工学与人文领域的学科特征,为整合以上三大教育目标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以社会问题为核心构建广义建筑学教育体系
  我国原有的建筑教育体系,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灵活机制与整体目标。自从1980年代以来,虽历经多次改革,但重技能、轻研究、以类型为主的封闭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强化学生设计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设计的灵性和创新意识,注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多样性表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看重最终的设计成果,而忽略了设计的构思与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建筑专业知识的艺术与技术属性,在培养学生关注和理解社会问题等方面明显不足,许多闭门造车式的假设性教学课题,往往剥离了建筑本身所应具备的社会属性,从而使建筑设计训练成为单纯的形体与功能训练,没有给学生的个性潜力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研究及创新意识明显不足,缺乏对建筑更深层次如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关联性的研究。因此,我国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充分吸收当前各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打破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建筑技术等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力促建筑教育与研究向人文领域拓展。通过实行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三位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从学科基础、社会人文等方面拓展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广度,增加设计课题的综合性、多样性、研究性,实现由狭义的专业教育向广义的专业教育转变。与此对应,在素质教育方面,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等;在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应拓展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专业阅读及集体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性课题,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形成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和方法。

  以社会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建筑界普遍存在的“明星建筑师”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远离现实社会矛盾的建筑创作,极易走上纯粹追求建筑形态表现和所谓建筑文化内涵的方向,建筑师的个人感受占据了很大的成分,而现实需求的理性和基本的建筑原则却被忽略掉了。建筑学作为一门以现实社会与城市现象为实践对象的应用型学科,其发展动力和研究方向都来源于真实而广泛的社会与时代需求,其研究内容和方向应充分体现建筑学研究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建筑学如果不能在关乎城市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和贡献,必然缺乏深厚的社会认同基础,其作用和地位将会受到质疑,其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也将有所局限。因此,作为抵制建筑创作过度商业化倾向的制衡力量,我国建筑教育与研究体系在为市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还应将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注意力转移到当前国内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来,如城市贫困、农村住宅建设、城市低收入阶层居住空间、生态建设、城市空间更新、城市文脉保护等我国当前城市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课题的关注,不仅是中国建筑教育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其目标更新与体制优化的主要动因。通过特定的课程设置,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贯彻到建筑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此作为新的突破口,为设计课题的深入研究与类型拓展提供现实的社会研究素材。
  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问题的独特性有可能带来解决问题方法的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多关注、探索具有普遍社会与经济意义的建筑创作的问题,将为建筑学科提供前瞻性的研究视野和地域性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具有重大国民经济发展意义和社会影响的城市建筑课题,进行预备性的前期理论探索和实验性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对学科发展的预见性知识,为今后的实践应用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

  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在当代城市发展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深造与就业模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大学本科期间的知识积累,只是其长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起点,需要通过终生学习的方式来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知识密集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强化与创新思维培养两个主题,构建具有课程设置灵活、知识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单纯“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有效提高。
  建立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本质上是为了强化本科教学课题的社会研究特征,以改善国内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设计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为此,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创新。首先,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中,采用更多团队合作的设计工作方式,增加集体讨论的频率和深度,避免设计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封闭交流过程,倡导设计理念的共享和争论,尝试推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重视设计团队的力量,形成与他人协调工作和清晰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与此对应,在教学大纲中应重视设计过程的成果量化和深度界定,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与评估标准,使最后的设计成绩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设计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贡献和真实水平。其次,需要通过改变师资构成,增强教学过程与真实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目前国内建筑院校大部分是以教研室为单位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教研室实际承担着教学资源调配和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这种模式对保证建筑设计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仍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模式所带来的不同专业之间的条块分割以及教学整合性差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一个综合性的k8体育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单一专业知识的类型教学模式已达不到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推行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特点的教师组合的混合型教学研究体系势在必行。同时,引入和倡导专题工作制度和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并将之作为教研室制度的补充,是提高建筑专业师资利用效率、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价值的可尝试途径之一。通过增加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推行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自主组合的专题工作室,可打破传统的以教研室为中心、以专业为划分标准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重点相关联,从而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实际专业水平,有效降低目前建筑教育中的类型教学痕迹和专业知识单一性现象。
  在国内外建筑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下,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应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国内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现实社会问题,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传统专业教育思路,围绕基础知识强化与创新能力培养两个主题,不断探索更加扁平化、系统化与综合性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综合训练为手段、具有时代适应性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卢 峰)


来源:建筑时报

更多
关键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