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业界智慧,助pc之大成 | 访标准院副院长郁银泉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7年3月27日
- 浏览次数:925
日前,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牵头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标准》是贯彻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编制的3项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规范之一。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标准院副院长郁银泉说:“与传统建筑不同,pc涉及面广,需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较多,而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仍处于发展初期,实际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保温防水节点等并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标准》在总结我国混凝土建筑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的特点做了相应的研究和调整,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技术体系。”
近年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装配式建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冰封期后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016年四年间,全国装配式住宅的建设量超过5000万平方米。经过业界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装配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得到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pc”)的发展一直绕不开成本高、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的挑战。在发展技术已经成熟、标准已十分完善的现浇混凝土技术面前,pc的推广与应用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大业之际,尽快为pc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当前急需补上的一课。急行业发展之所需,在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之时,《标准》的编制和发布为pc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pc提供全专业全过程技术支撑
截至2016年底,除行业标准外,我国尚未建立pc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现有国标中,各专业技术标准虽然不同程度的包含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标准,但并没有与装配式建筑独立匹配的标准规范。与其他单专业、单环节国标不同,《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体系覆盖了包括建筑集成设计、结构系统设计、外围护系统设计、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内装系统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在内的pc建造的全专业、全过程。
郁银泉说:“与传统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性和一体化。《标准》对现有规范中的装配式内容进行了整合、提升,对现有pc标准规范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查漏补缺、吸纳先进工艺与技术的同时,补充了机电、内装、部品等专业以及生产运输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施工和验收进行了细化。《标准》将pc的所有建造环节都联系在一起。通过《标准》,设计、施工、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国内pc标准规范、技术体系就能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实际工程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他指出,pc是一个全新的不断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编制在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可行性的同时,还保持开放性,对于未来业界出现的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也会吸收和采纳。
集权威智慧 汇行业力量 助力pc发展
从2016年9月27日编制组成立到2016年12月20日完成报批,《标准》按国家要求如期完成。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共召开大型会议9次。17个省市的105名权威专家,设计院、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施工企业共计57家共同参与了《标准》的编制过程。
回忆《标准》编制的过程,郁银泉说,这是一个集权威专家智慧和汇全行业力量的过程。“《标准》关系到pc的质量与安全。对于编制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和技术难题,我们都认真对待,请行业权威专家专项研讨,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后才定稿。”
据统计,《标准》编制过程中共收到反馈意见1796意见,回复意见1796条,整理合并成854条。各参编单位对各自分工部分的条文和条文说明逐条与反馈意见对照处理,最终形成终稿。
在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阶段,《标准》对于pc发展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他强调,由于我国不同地区pc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项目在具体技术的选择上一定要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项目的设计水平、施工水平、生产运输能力等选择适宜的技术。”
同时,他指出,中国的市场很大,目前用于指导pc建造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地区标准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施工、加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以及密封胶、吊件、各类外围护预制构件的相关标准还很少,编制难度也很大。”
作为对《标准》的补充,下一步,标准院还将通过编制配套标准图集和实施指南,将pc相关技术、产品、工艺予以细化,以更好地指导具体工程实践。同时,标准院还将通过《标准》培训宣贯、在示范工程中应用和推广pc技术、承担国家级和部级课题等多种方式,继续深入研究《标准》中的关键技术,让《标准》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