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厂搬到施工现场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7年4月26日
- 浏览次数:1195
2016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随着国家战略的出台,各地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许多大型施工企业正积极筹建预制构件厂,兴建更多的生产线。与此同时,一项新型“空中造楼机”现浇装配式建造技术研发成功。在施工现场,“空中造楼机”可以一层一层把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直接浇筑出来,甚至在理论上只需一个人按动电钮,这一技术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空中造楼机”可在现场工厂化造楼
“空中造楼机”的发明人、卓越置业集团旗下的深圳市卓越工业化智能建造开发有限公司的总顾问董善白认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不言而喻,如大部分构件在工厂中生产,安全和质量更有保障,施工周期短,工地更清洁、安静,材料浪费少等。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装配式建筑需兴建预制构件厂,占用大量的建设用地,土地成本不可小觑。二是大型混凝土构件运输成本不可控。三是构件种类复杂多变,极难形成少规格、大批量生产成本优势。从工厂到施工现场的运输成本也较高。一方面,整块墙板、楼板、大梁这样的大型建筑构件的运输对运载车辆和道路的要求都很高;另一方面,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影响运输,如沿途桥隧通行空间的限制、交通管制、道路施工等,都会提高成本、影响工期。
“空中造楼机”可在工地进行工厂化造楼,相当于把预制工厂搬到施工现场。显然,建筑材料直接从产地运到建筑工地,比经过预制厂、再进工地,减少了不少周折,土地和运输这两大难题也迎刃而解。
“空中造楼机”建造过程绿色、高效
“空中造楼机”模拟一座移动式造楼工厂,是将各种单一功能的建筑设备高度集成为一体,采用机械操作、智能控制手段,与现有商品混凝土供应链、混凝土高空泵送技术相配合,逐层进行地面以上结构主体和保温饰面一体化板材同步施工的现浇建造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实现高层及超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的整体现浇施工建造。
“空中造楼机”将固定的预制工厂转变成可移动的造楼工厂。这种建筑方式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装配式建筑有什么异同呢?装配式建筑的六大特征,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空中造楼机”的运作与装配式建造没有区别,惟一不同的是将工厂搬到了施工现场,是利用机械替代人工进行主体结构混凝土现浇与外墙保温饰面一体化板材同步施工的另一种工厂化技术路径,与预制装配式建造形成技术体系互补,各自对应不同的市场主体。
“空中造楼机”探索不同的绿色建造方式
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等。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对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墙体部分,不计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计算范围,装配式保障房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进行预售。
深圳市的鼓励力度更大,除了为装配式建筑开辟绿色通道外,还有多种奖励方式:装配式建筑可不进行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可不再进行绿色建筑专门评价;预制率达到40%、装配率达到60%及以上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参评市绿色建筑评价时,可提高一个等级;可缓交或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可获单项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资助;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项目奖励3%建筑面积;优先推荐装配式建筑项目或相关企业申报地方、省级及国家级奖项和示范。
各地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建造方式。对此,董善白认为,装配式建筑应该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是与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质量溯源和质量保障体系,是用机器消弭人工缺陷的工业化建造方式。从广义上说,“空中造楼机”及配套建造技术也属于装配式建筑的另一类工艺技术路径。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