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文明和人居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1月7日
- 浏览次数:3699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 刘志峰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城镇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未来我们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从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城镇群众享受到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舒适宜居的和谐生活,分享到城镇化过程中的改革发展成果。
用科学眼光看待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
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人口也显著增长,截至2009年底,城镇人口已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首位。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城镇就业量不断增加,消费市场更加繁荣。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万元。在拉动投资需求、扩大住房消费需求、改善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注重生态文明和人居质量方面,城镇化影响都非常巨大。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还明显滞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和城镇管理,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人口环境资源矛盾加剧;一些城镇脱离实际追求奢华和高标准,资源浪费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同样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发达国家用几百年完成的城镇化过程,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特别是在城镇开发和“拆旧造新”过程中,过度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是城镇公共事业面临更大挑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下,我国655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约有1/3城市联结城镇的交通,在进出城时出现高峰时段的拥堵。特别是随着城镇用水用电消耗的增加,不得不让国家通过大规模的资源转移、长距离的油气调运,来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和能源依赖。
三是城镇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情况严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造成土地浪费严重。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过度征用土地甚至耕地;一些城市在城镇土地利用上方式粗放;一些地方在推行“拆农居,建社区”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配套政策不到位,让住上楼房后的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四是城镇开发建设手段落后。在城镇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住宅建造以现场砌(浇)筑、手工操作为主,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住宅比例较低,质量通病较为严重。与城市住宅开发相比,城镇商品住房的“毛坯房”比例更高,装修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十分普遍,住宅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的情况,在城镇建设中尤为突出。
因此,不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和开发模式,不解决城镇与农村争夺土地、争夺环境资源的矛盾,不走节约型、紧凑型、集约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更加脆弱。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城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赋予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必须引导城镇化遵循以下五个发展新理念。即:重规划,促协调;省资源,降能耗;有依托,能承接;人为本,善创新;宜居住,便出行。
一、重规划,促协调,推动城镇科学布局。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气候差异大,各地所依赖的资源禀赋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城镇规划中,要采取不同的空间布局,不同的发展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要通过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升城镇化的承接能力和缓冲作用,疏散和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
在规划和布局中,东部地区,要重点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城镇产业升级,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档次;中部地区,要大力提高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聚集;西部地区要围绕大中城市,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市场要素的吸纳能力,扶持旅游、生态、文化、自然遗产等特色小城镇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森林工业城市和国有农场所在的城镇,要不断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同时,要强化规划约束力,防止制订大而不当的城镇发展规划。
二、省资源,降能耗,促进城镇集约发展。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节约。同时,以降低资源消耗为立足点,以发展绿色低碳为切入点,以减少土地浪费为长期目标,以环境约束为倒逼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能循环、无害化为开发宗旨,加快推进城镇节能减排、节地省材,密切跟踪低碳技术进步的最新进展,积极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在这方面,重点应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低碳生态城镇;二是大力弘扬低碳生活理念;三是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建造高品质长寿命的住宅。
在建设新型城镇、推进城镇建筑节能减排当中,还应该确立“两个理念”,注重“两个统筹”。“两个理念”,就是要确立提高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节约的理念;确立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和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考虑建筑节能的理念。“两个统筹”,就是要统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统筹城乡建设。
三、有依托,能承接,拓宽城镇发展空间。
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依托,否则就难以解决居民的生计和出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城镇规模扩张,不重视产业支撑、功能培育的做法,要依据城镇的区域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相关产业。尤其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推进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提升、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加快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过程中,首先要加快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态文明体系。其次要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雨水收集系统,广泛应用于人居环境和社区服务;三是尽可能发挥同城效应。在基础设施、交通、信息一体化、一卡通平台上,增进各城镇之间的密切交往,发挥城市群之间高铁、城际铁路的纽带作用,推动区域联系更加便捷。
我认为,在产业承接和相互依托方面,可借鉴长三角的“宝塔式”联动发展模式,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新型城镇的梯度发展。
四、人为本,善创新,实现城镇有序发展。
改善民生是城镇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提高市政设施配套和服务水平,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城镇建设公平发展,有序发展。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持续发挥城镇居民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力军作用。
城镇化的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这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城乡统筹中如何发挥好城镇保障制度的问题。要加强城镇住房建设,让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要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要提高和改善进入城镇的农民工的人居环境居住条件,让他们和城市居民一样,同样分享到城镇发展带来的各项成果。
五、宜居住,便出行,加强城镇公用事业建设。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因此,推进城镇化,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也要积极改善路网布局,完善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结,让城镇群众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时,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要适当控制城镇数量和规模。要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污水再利用,强制淘汰浪费水资源的器具和设备,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使新型城镇真正成为适合创业、适宜人居的高品质居所。
来源:中国建设报
- 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
- 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 世界最大生态城选址北京门头沟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6个文明行业标准
- 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 加快建设生态城
- 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完成今年建设任务
- 拉萨规划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 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 同济大学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研究实验平台
- 关于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的公示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低碳生态是个立体概念
- 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公示
- 我国持续推进村镇人居生态环境治理
- 十座著名绿色生态建筑盘点
- 我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示范评价取得阶段性成果
- 景观建筑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着陆点
- 今年我国计划再投资10亿元保护三江源生态
-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 浅论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居环境
-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
- 生态魅力 城市的另一面读本
- 第八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 在江苏镇江举行
- 光电建筑应用政策将向绿色生态城区倾斜
- 西藏将用20年时间打造“生态西藏”
- 我国部分地区将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 我国将加快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